胡志偉 (香港教會更新委員會總幹事)
領袖不是天生的,乃是後天打造而成的,其中經煉的人與勢,就成為孕育領袖不可缺少的素材。
就人而言,塑造領袖的師傅可粗分為兩類:「顯身」師傅與「隱身」師傅。回顧筆者的生命成長,這些「顯身」師傅 (袁久寧牧師、胡欽牧師、滕近輝牧師、鮑會園牧師、許道良牧師、余慧根牧師等) 的身教言訓,塑造了今日的「我」。安息年假時 (九三—九四),筆者有機會在「維真學院」進修,一些久聞其名的教授如巴刻 (James Packer)、侯士庭 (James Houston)、費歌頓 (Gordon Fee)、畢德生 (Eugene Peterson) 等,能在其門下受教,擴闊筆者的視野,並挑戰要作深入的信仰反省。
「顯身」師傅可遇不可求,視乎個人在上帝巧妙引導下的相遇與交流,而「隱身」師傅則可能就在附近,待人拜會。畢德生牧師分享,他未能找到當代教牧在牧職上指點迷津,反而在杜思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喬伊斯 (James Joyce) 及溫貝理(Wendell Berry)等著作找到指引,這些作者自然成為他的「隱身」師傅。
對筆者而言,不同的課題自會找到合適的「隱身」師傅,如在思考的深化,積依路 (Jacques Ellul) 及史域 (Leonard Sweet) 等,是筆者的首選。就領導學而言,坊間的著作少不了聖吉 (Peter Senge)、杜拉克 (Peter Drucker)、韓弟 (Charles Handy)及布蘭查 (Kenneth Blanchard) 等,而教會內的,則有勞根 (Robert Logan)、班弟 (Thomas Bandy)、安達臣 (Leith Anderson)、麥斯威爾 (John Maxwell) 及布克比(Henry Blackaby) 等。
另外,孫子兵法有云 :「擇人而任勢」,除了生命師傅的要素之外,領袖須學習審時度勢,掌握形勢,並適當地借勢與造勢。在知識型社會裡,教會領袖要「乘勢而起」,除了飽覽資訊之外,更要毋懼困難,進入場景,惟有親臨其中體驗成敗得失,才能經一事、長一智!人生的際遇,逆境的磨煉,這一切境遇的變化,均有助打造領袖成才。
http://www.taosheng.org.hk/teach/thanks1_2.doc